2010年到访巴黎的三星米其林“L´Ambrosie”,主厨Bernard Pacaud将经典法菜演绎得出神入化,再重温当年的食物照,滋味依然记忆犹新。他的儿子Mathieu也当上厨师,加入父亲团队多年,2014年独立开出“Hexagone”,不久获得一星。我想,一定是非凡手艺的延续。
踏入门口,通道有几分夜店气氛,餐区装潢时尚,跟“L´Ambrosie”的18世纪风格是两极端。菜单新奇,除了甜品,都可以半份上,推翻了又长又沉,吃几个小时的传统法餐。原意是让客人多点几道,多尝不同味道,颇有Tapas概念。直到此时,我还以为这些都意味着新生代的变革。
哎,一餐吃完,才知道上了老当,后悔莫及。
烟三文鱼配柠檬奶油泡芙,看着精致,可是吃不出感觉。菊芋-芫荽库利-大蒜奶油,外形及味道都是平平。开胃小点全军覆没,本来预测Mathieu会像他父亲那样,又是一艘巨舰,原来说不定竟是“铁达尼号”。
白芦笋,配着血橙库利(Coulis)、盐腌猪五花及柑橘类水果。味道先不说,芦笋营养不良,精湛的厨艺也难以救活。不管分开吃,或是一起吃,元素在舌尖上分离,直接让味蕾死去,让我脑中出现“飞机餐”三个字。
被誉为鸡中之王的布雷斯鸡(Bresse chicken),佐以阿尔布菲纳酱汁(Albufera sauce)及时令蔬菜。整体有进步,当我松口气时,顽固的蜜糖豆,怎么也咬不动,只好吐出,失礼也好过噎死呀。
船快沉了,快沉了,还有一丝希望,鼓起勇气挑战甜品。榛子脆饼及巧克力甘那许(Ganache),跟蜜糖冰淇淋一起吃,是这晚的亮点。那是因为当味觉处于恐慌状态,只要一丁点的趣味,也变成惊喜。
这次体验犹如直接撞上冰山,想当然的“永不沉没”,变成永远沉没,再见!
评分: | 头也不回,闪人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风格: | 现代法国菜 |
米其林: | 一星(2016年) |
网页: | hexagone-paris.fr |
地址: | 85 av. Kléber, 75116 Paris |
价格: | $$$ |
到访: | 16年3月23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