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在“软库饭堂”订了太史五蛇羹,你要不要来?」香港「Nikushou」的主理人兼美食专栏作家伍餐肉问。这是我自小爱吃的一道秋冬美味,何况现在好蛇羹难求,当然一口答应。记得小时候奶奶的邻居是位烹蛇高手,就连杀蛇也一手包办,打开现已绝迹的玻璃胆保温壶,香喷喷的一碗下肚满身温暖,是无法取代的童年回忆。
流着太史菜血脉的主厨周渭德,师承江太史最后一任家厨李才的二徒弟李成,外号崩牙成,曾在恒生银行「博爱堂」工作,现今掌管名人余锦基位于孖沙街的私人饭堂,以前坐落中环软库中心旁因而得名「软库饭堂」,每晚接待两桌,只接受余先生的好友或熟客订位。
蛇羹上桌,餐肉兄即叫道「看刀工!」碗里的食材切得丝细如针,究极的刀章并非一日之功,入口鲜甜剔透,口感嫩滑,黏稠得来芡似有若无,平衡感靠25年陈皮拉拢,优雅的陈香令滋味升华,撒下必不可少的柠檬叶丝跟菊花瓣,多种层次在齿颊流转。我喜欢将薄脆蘸蛇汤的古怪吃法,不影响蛇羹本身风味之余,效果犹如将炸粉粿泡在上汤中吸尽精华。
根据特级校对陈梦因所说,「江太史蛇羹与一般有别的是,熬过汤的蛇肉不要,另以水律丝弄羹,故触压官能感到嫩、滑与鲜惹。」传统的做法集齐5种蛇,包括过树榕、饭铲头、金脚带、三索线及百花蛇,汤底以蛇汤与高汤分开熬制后混合而成,加入木耳丝、冬菇丝、花胶丝、冬笋丝和陈皮丝等等,另以未曾熬汤的水律蛇顺着蛇肉纹理手撕入菜。
有一道七彩炒肚尖也尽显德师傅的功力。猪肚片的厚薄刚好,以蟹汁取代平时的苏打粉作松化剂,好处是不用拖水而留住鲜味,配合镬气炒得爽脆嫩弹,榄仁提香兼增加口感,还有酸菜吊味,简直一试难忘。
「终于吃到的佛跳墙不是佛爬墙!」强迫症队长B喜笑颜开地说着。重点是鲍鱼、海参、鱼翅、花胶、鹅掌、猪脚筋及鹿筋在味觉与质感上的交流,慢扣烹调荟萃珍味精华,味中有味,满口都是胶原的美味。
其他菜品也精彩绝伦,像是无重状态的琵琶燕窝盏、用玻璃芡汁连接元素的冬瓜蟹钳、稔透入味的八宝鸭、让舌尖刷上润滑油的蟹黄扒豆苗,以及粒粒分明的生炒糯米饭,复刻的细腻制作,重现昔日老香港的味道。
香港不少酒楼在饭后都会送碗红豆沙作甜品,我一般都推辞谢绝,这种汤与红豆分开之物,真是浪费我的热量配额。德师傅的则不同,煮至起沙之余厚薄有道,甜度拿捏得准,少不了陈皮的灵魂,叫人忍不住再添一碗。
「软库饭堂」的体验带味觉穿越时光,漫步既纯粹又美味的童年,重温曾经的点点滴滴是种无价的快乐。要知道,德师傅身怀的老派绝技,当今买少见少,在此不要脸的提醒餐肉兄记得下次邀我同行,我一定会继续不辞劳苦地陪吃陪肥报答你的!
评分: | 在我的必吃清单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风格: | 粤菜 |
地址: | 香港上环孖沙街 |
价格: | $$$ |
到访: | 18年11月1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