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敦的“Story”,2013年開業五個月即摘一星,當時廚師Tom Sellers只有26歲,這是他第一家扛大旗的餐廳。屬於Sellers的故事起步,但到底是恐怖故事還是童話故事?當晚點了十道菜的Tasting Menu來測試。
六道開胃小點,脆鱈魚皮配鱈魚子醬、杜松子粉及胡蘿蔔葉;金蓮花塞滿牡蠣乳液;剝開的青豌豆,豆間交替著松露醬;墨魚汁威化餅,夾著煙鰻魚及醋粉,造型像奧利奧夾心餅乾;小兔三明治,有醃製三色胡蘿蔔配龍蒿。看著充滿大自然氣色,味道也不錯,不過精緻外形之下,還是抓不住人心。我心想,或許是部藝術電影,深意要有耐心消化吧。
服務生點起蠟燭,氣氛頓時浪漫起來,誰知蠟燭用牛油製成,遇熱滴下,讓客人用黑芝麻麵包蘸著吃,先試一點,沒什麼味道,再來一點,還是不行,跟小牛舌、雞湯果凍及芹菜一起吃,也顯不出性格。創意值得一贊,但是將死物做成食物,讓人沒甚食慾,更不禁想起中國鬼吃蠟燭的電影情節。
烤焦洋蔥,淋上蘋果、杜松子酒及百里香高湯。聽起來配搭像樣,可惜洋蔥外層焦的像煤炭,甜味也逼不出來,高湯味過於突出,是配比問題所致,令總體味道失衡,這樣下去,不禁擔心恐怖故事的出現。
醃扇貝佐黃瓜及小茴香灰、馬鈴薯泥配豌豆及炭油,以及杏仁冰淇淋佐杏仁碎、小茴香粉、小茴香油及鹽,味道錯綜複雜,茴香及豌豆重複出現,還有各種油及粉,陰雲不散,讓人不知所措。
說起來,Sellers曾拜師多位米其林名廚,包括Tom Aikens、Thomas Keller、Rène Redzepi,擺盤學到家,但不知是否因為要專注視覺效果,而犧牲了味道。年輕廚師充滿活力,要跳出框架並沒有錯,不過食材組合缺少了邏輯及聯繫,彼此衝擊,七零八落,會令味蕾發慌。看來,故事要寫得精彩,還有一段漫漫長路呢。
評分: | 倒霉,下次再試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風格: | 現代料理 |
米其林: | 一星(2016年) |
網頁: | www.restaurantstory.co.uk |
地址: | 201 Tooley St, Bermondsey, London SE1 2JX, United Kingdom |
價格: | $$$ |
到訪: | 14年8月7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