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紅皮書可說是又愛又恨,踩著鋼線探險,時運低時粉身碎骨,時運高時絕處逢生。到國外人生路不熟,有時只好靠它帶路,至於回香港覓食,身為本地人,不管對餐廳有情意結或吃過喜歡,心中已有自動導航,何況還有資深食家伍餐肉作白老鼠。這天,他帶我去米其林兩星的“Wagyu Takumi”,儘管經他測試通過,可是我對香港的外國菜存有偏見,不少“水土不服”又性價比低,給他面子才肯去看看。
雖然俗語說“面是別人給,臉是自己丟”,不過,這次看肉君的表現,不禁送他一句“臉是自己掙”的。
午餐總共五道菜,菜單由小西充設計,烹調則由森大佑主持,視覺有懷石的美學,而味覺兼具日法風味,烹調精準。
我經常說餐前小吃奠定了一頓飯的命數,有人說我執迷不悟,但是行見面禮已七零八落,一餐下去注定難以和諧。這裡遇見的就詩情畫意,用鋪滿葉子和豆子的圓盤盛著,三種小點,分別有火焰和牛韃靼配最中餅(Monaka)、北海道玉米毛蟹凍湯,以及烤北海道扇貝-水瓜柳-乾蔥-庫納法面(Kadaif)-橄欖汁。趣味在於各種煮法及配搭,製造出口感變化,如果清一色就顯得乏味了。
8月至12月是秋刀魚季節,肉君是常客,森師傅特意為我們準備了一道。首先是豐潤的魚脂在嘴裡游離,接著跟秋刀魚乾-黑橄欖-鳀魚醬汁調和,最後吃一口古斯米面(Couscous),融入了差不多大小的青瓜、番茄、西芹及沙葛丁,層層咬感交替,還有香料清新,有說不出的自然感。
南非鮑魚意大利燴飯,用法國大麥代替燉飯專用米,混有四萬十川海苔,還有蓮藕的脆黏感,跟鮑魚的軟腍彈牙形成對比,但尺度又把握得剛好。醬汁濃稠,黃油味重,本來很膩,不過師傅巧妙地用西芹泡沫點綴,一下子拉出層次,加上分量控制適宜,吃起來深而不重。
熊本A4和牛里脊,在炭爐慢烤40分鐘,入口化開時營造出肉汁,蘸一點點西班牙香腸(chorizo)醬汁已很鮮美。我向肉君大贊喜歡,他滿嘴是肉地嘟囔,“牛肉根膜被慢烤到融化,這種料理法,是燜是烤還真不好說。”
我們當中藥的大黃,這裡做成甜品。有新鮮的、軋成泥的及脫水的,拌點里科塔起司檸檬冰淇淋,質感是意外的輕盈,保持了起司的細膩柔滑,又誘發出檸檬的香。黑香豆泥淡淡芳香,甜度柔和,令作品變得清雅。
能夠將兩種文化聯繫,游刃有馀,可見功力深厚,原來小西充曾在巴黎的“Tavillevent”及東京的“L’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”修煉,難怪作品猶如吸收了優秀基因的混血兒。
評分: | 在我的必吃清單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風格: | 創意菜 |
米其林: | 兩星(2016年) |
網頁: | www.wagyutakumi.com |
地址: | 香港活道16號 |
價格: | $$$ |
到訪: | 16年9月16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