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生活了8年,經常被問到哪裡吃清淡或不甜的本幫菜,我通常直接回答,“吃粵菜吧!”若是醬油及糖下得不夠狠,食物顏色不夠深,算什麼本幫味道?上海有一家“汪姐私房菜”,她做菜時,一隻手倒醬油,另一隻手撒糖,出手夠重,做出來的家常菜最合我口味。
先介紹一下汪姐,中年大媽一個,不管出入菜市場,或在煙霧瀰漫的廚房做菜,每次看到她,都穿得漂亮,頭髮吹得工整,一看就知是典型上海女人。不過,一吃她的菜,就不難發現是寧波裔,對海鮮烹調講究,也有保留食物原味的特點。除了一些傳統菜式,汪姐還喜歡創新,想到什麼,買到什麼,就煮什麼,從來不寫菜單,總之必有驚喜。
不少本地人認為,汪姐煮的菜誰都會做啊!你當然可以這樣說,可是一晚做3至4桌,應付30至40人,一桌有二十幾道菜,而且每次味道沒有偏差,水準比不少坊間餐廳更穩定。除了她之外,還有誰呢?
人到齊,冷菜邊吃邊上,總共12道,多到可以吃完就走。
我最愛的是汪姐的醉蟹,在《舌尖上的中國》中示範過,除了黃酒和高粱酒,用3種醬油醃製母蟹7天,殼夠軟,膏夠鮮黃,六月黃時則用公蟹。出來又甜又香,不會死咸,蟹黃柔潤,肉質滑糯,酒味滲透至每一關節,不敢吃是你的損失。
油爆河蝦也很愛,外酥內嫩連殼吃,完全沒有渣,甘甜入味,真想一盤吞下。素雞居然吃出肉味,白斬雞是用閹雞來做,說難不難,說易不易。雞汁百葉包、糟門腔(即酒糟豬舌)、熏魚及糖醋排骨,這些家常菜當然難不倒汪姐。這裡的菜品也不是一味重,蔥油蘿蔔絲拌海蜇、文武筍(即萵筍拌竹筍)、蝦子冬瓜,還有冰鎮鱔片,在清新中夠層次,吃得膩了用來清清味蕾。
熱菜中每次都期待的蒜子燜河鰻,據聞汪姐燒過幾千條,所謂“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”。先酥炸後紅燒,圍成圈,烏漆漆的不大好看,卻出奇美味。魚肉軟綿綿,吸盡甘醇醬汁,伴碟的蒜子更是亮點,一粒粒腍而不爛,咬下溢出緩緩香氣,不可錯過。
招牌菜車厘子醬汁肉,看上去像紅燒肉,但其實是改良自蘇州菜。肥豬肉熬製5小時,一口下去滿滿油潤膠原,夾著幾乎化開的肉,紅曲醬汁明芡亮,隱若透出車厘子果甜,這道菜,最大體現了濃油赤醬的特色。冰糖甲魚也很出彩,是寧波名菜,這裡燜得魚肉柔滑,裙邊軟糯,甜甜鹹鹹的滷汁粘稠,猶如幫甲魚刷上一層晶瑩膠膜。
如果遇到大閘蟹時節,大家就有口福了。汪姐覺得當今的蟹味跟膏味都不夠,怎麼辦?用上約5兩的公蟹,棄用平時的清蒸或鹽烤,用醬油烤代替,這樣逼出鮮味,咬時夾雜醬香,什麼都不用蘸便繹出深度,吃畢忍不住吮手指,實在妙絕。
更有兩道壓軸點心,我認為撐死也是值得。一是菜肉餛飩,上海人誰都會包,汪姐做的堪稱一絕,因為在餡料裡加了豬油渣,而且皮夠嚼勁,不是廣東人追求的透薄,咬時擠出肉汁,有如喝了一口濃郁的豬骨湯,每次上桌一隻不留。
八寶飯不上,我也絕不肯埋單。以為汪姐調味狠,一定死甜,這樣你就錯了。糯米柔滑軟韌,滲出豬油的靈魂,豆沙清香,鋪上果脯,甜味輕柔。我的冰箱藏有私貨,看電視時挖著吃,才不管什麼卡路里。
按人頭收費,每人700人民幣,以上海菜來說,絕不便宜,而且電話和地址不對外公開,要經熟客介紹。如果有興趣光顧,發個短信給我好了,問題是一桌難求,要看你運氣了。
評分: | 在我的必吃清單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風格: | 本幫菜 |
價格: | $$$ |
到訪: | 17年10月26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