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宣傳了得,或是真的實力非凡,只要是國際食壇備受矚目的名廚,都總會激起我的好奇心,說不定是骨子裡的冒險精神吧,正如三毛所說, “生命的過程,無論是陽春白雪,青菜豆腐,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,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。”
墨西哥城有家“Pujol”,去年榮獲“拉丁美洲50最佳餐廳”第4名,在“世界50最佳餐廳”榜單排名20,主腦Enrique Olvera更是紀錄片《Chef’s Table》中的主角,對於這樣的連鎖效應,我承認,是最沒抵抗力的!
再說,記得第一次接觸“Pujol”的味道,是在西班牙埃倫特里亞的“Mugaritz”,米其林兩星食府。當日演繹的凍炸墨西哥莫蕾(Mole)混醬及墨汁,裡面的900日陳年Mole醬,就是由Enrique贈送,之後由“Mugaritz” 團隊悉心餵養,呼吸著空氣,一日復一日的沉澱,印象非常深刻,自此便將“Pujol”落入我的目標清單。
回到莫蕾醬的出生地,這天的午餐最期待的,當然是招牌菜混醬之母(Mole Madre)跟新混醬(Mole Nuevo)。這種Mole混醬,其實是墨西哥料理的重要元素,顧名思義,有多元組合而成,大多數含有辣椒、堅果、蔬菜、無糖巧克力、番茄、葡萄乾及各種不同本地香料,配搭沒有規則,隨意可以用上二三十種材料製成。
當天的混醬之母,活了1317天,以乾辣椒、花生、杏仁、芝麻、玉米餅灰、巧克力、玉桂、乾果、香蕉和蘋果等等熬製,每週加入材料再煮,像鹵水的概念。味道跟黑沉沉的顏色呼應,散發著土地及煙熏的複雜風味,味蕾陷入無底深淵,在混亂中收場。相比之下,新混醬較為輕柔,果香最為明顯,還有股焦糖化的甜美,隱約透出微微的苦辣。手拿黑豆胡椒葉(Hoja Santa)玉米餅蘸汁吃,發現兩者結合,竟然誘發沉睡中的活力,溢出花香與薄荷的清新感,原來所謂的混醬,就是要混在一起吃呢!
開頭有兩道以街頭小吃(Botana)作靈感的小點,大廚故意前後一輕一重,令味蕾逐漸適應五彩斑斕的墨西哥滋味—— 脆玉米厚餅(Gordita)舖有牛肉、番茄莎莎醬( Pico De Gallo)和牛油果,味道溫和,散發著玉米的特質;辣椒咖啡蛋黃醬烤玉米(Elote)配飛螞蟻(Chicatanas),每一口重重一拳,層次變化多端。
其他的幾道菜,主廚一貫以現代手法烹調道地食材,梳理重塑傳統之味,築起新舊味覺的交流,菜單如下:
刷上墨汁的烤章魚,睡在用番茄、洋蔥、橄欖及水瓜柳做的Salsa Veracruzana,搭上紅花菜豆(Ayocote)泥;
酸橘汁醃鱸魚配卡式玉米(Cacahuazintle)及芹菜;
炸花椰菜,佐以杏仁和鳥喙辣椒(Chile De Arbol)製成的Salsa Machaji,撒下脆雞皮;
炸軟殼蟹,跟墨西哥香草和梅爾檸檬,蘸大香蕉(Plantain)森田辣椒(Chile Morita)蛋黃醬汁, (Meyer Lemon),用新鮮玉米餅包著吃;
玉米餅上,舖有番茄辣椒莎莎醬(Chiltomate)及以南瓜子(Pepita)、土荊芥(Epazote)、哈瓦那辣椒(Habanero)和青番茄做成的綠色醬,還有一隻流心鵪鶉蛋,創新演繹傳統菜式Papadzul;
以接近式微的傳統普逵酒(Pulque)做成雪葩,有辣椒粉及番石榴襯托;
將傳統瓦哈卡(Oaxaca)的Nicuatole玉米粉布丁翻新,加有薄荷及玉桂,蓋上脆焦糖,跟玉米冰淇淋吃,還撒下玉米殼灰,是玉米三重奏;
麝香葡萄酒(Moscatel)李子,釀有墨西哥白花Rosita De Cacao冰淇淋,還有可可碎粉營造香氣及質感。
收尾的吉拿果(Churro),炸功了得,出品酥脆不油,內裡輕柔得像朵雲,外層沾上原糖及玉桂粉,是我在墨西哥城遇上最出色的演繹,遠遠超越街食水準。再喝一口墨西哥咖啡Café de olla,淡淡玉桂跟花香,簡直天衣無縫。
從總體味道上看,作品精彩之處,在於師傅控制的火候及組合上的邏輯,功力絕對無可置疑。可是,在得到平衡細膩的滋味時,卻失掉了墨西哥料理最有趣味的野性和跳躍上的驚喜,感覺在兩者間進退兩難,找不到靈魂支點。不過,若是從理念上看,Pujol不但繼承及發揚傳統飲食文化,而且與時俱進,在創新中探索極限,打開墨西哥料理的新視野,塑造潮流,為飲食界帶來新生命,Enrique Olvera這位革命英雄實在是功不可沒。
評分: | 想起來就吃吃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風格: | 墨西哥菜 |
網頁: | www.pujol.com.mx |
地址: | Tennyson 133, Polanco IV Sección, 11570 Ciudad de México, CDMX, Mexico |
價格: | $$$ |
到訪: | 17年6月29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