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Comfort Food的定義是什麼?根據《劍橋英語詞典》,是難過或焦慮時食用的開心或安慰食品。對我而已,開心是一天,不開心也是一天,開不開心都可以慰藉心靈,那種簡單又美味,吃下飽足感滿溢,感到回家的溫暖,就是我心目中的Comfort Food。另有核心靈魂,是以不變的味道傳遞安全感,堅守的是口味,也是情懷。
“坤記煲仔小菜”,在香港獲選《米其林車胎人美食推介》,提供給我除了媽媽菜之外的Comfort Food。
不瞞你說,在”坤記”用餐得用一個等字,天天座無虛席,被加冕後更甚,所以我一般選平日晚上6點或9:30後光顧,人多或週末會提前訂座。等完座位,又要等煲仔飯上,至少需時20鐘至30分鐘。因此,一坐下就要落單,猶疑不決是下策,不但餓壞肚子,而且阻礙輪後食客,更影響人家生意。
入門左邊是廚房,老闆譚華坤盯著上下兩排爐頭煲飯,閒人免進。先在下排的石油氣爐猛火煮飯,接著飯乾透後下配料,最後在上排的火山石爐焗香。右邊是餐區,地方淺窄,分桌幾乎像拼桌,坐不下要上街吃,有時室內夏天空調開得猛,帶件外套就最好了。
我向來獨孤兩味,最喜歡是鴛鴦腸飯,還有白鱔排骨飯。瓦煲上桌,用塑膠盤墊著,一打開冒煙,香氣撲鼻。鴛鴦腸飯,顧名思義,有臘腸和潤腸,淋點特製醬油,拌一下,味道不咸,反而帶焦糖化的甘甜,飯粒吸盡臘香。白鱔排骨飯不用下醬油,本身豉汁香濃,白鱔柔潤帶膠質,排骨半肥瘦,油脂跟醬汁滲透至米飯,姜有去腥作用。
好飯難求,”坤記”用新舊米兩溝,結合兩者優點,出來陣陣飯香,夠乾身粒粒分明,更帶有嚼勁。瓦煲底是精髓,用調羹起一大塊飯焦,乾爽焦脆不粘牙,頗有咬勁,撒點特製醬油一流。
若是沒耐性,不妨邊吃邊等,這裡的小菜,也做得很有水準。豉椒炒蜆,配青椒、辣椒及洋蔥等一起炒,微辣帶甜,鍋氣十足,椒鹽鮮魷或九肚魚也值得一試,最重要是很快上桌。冬天可以要鍋招牌豬骨煲,怕肥膩的話,貴妃雞也不錯,再要份炒時菜就剛好。
有時還覺得不夠暢懷,我會轉戰天后吃甜品類的Comfort Food。這邊有家”Ice Puff”,雞蛋仔即叫即做,咬下外層香脆,中間鬆軟,是我喜歡的口感。有多種口味選擇,比如伯爵茶、比利時70%黑巧克力、栗子、黑芝麻、阿華田等等,都不錯,不過我最喜歡原味,一粒粒掰著吃,勾起不少童年回憶。食友則喜歡格仔餅,夾上煉奶、花生醬、牛油及砂糖,總之各式其式。
回家前,再去斜對面有間”晶晶甜品”,外賣一碗薑汁豆腐花,確保撐腸拄腹,方才盡興而歸。
評分: | 在我的必吃清單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風格: | 粤菜 |
米其林: | Bib Gourmand |
地址: | 西環西營盤皇后大道西263號和益大廈地下1號舖 |
價格: | $$$ |
到訪: | 18年4月13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