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posts

北京|厲家菜

專訪厲曉麟與他的宮廷厲家菜 (一)

中國 China, 中國料理, 北京 Beijing

“你看這張菜單行不行?”厲師傅問我。燕窩野意銀絲、黃燜魚翅、原汁鮑魚、爐肉燒花膠、燕窩綠豆水飯……我一看,哇的一聲叫了起來。這位厲曉麟師傅,當今是“厲家菜”的第四代傳人,其太祖父厲順慶是清朝同治和光緒年間的內務府大臣,官拜二品,深受慈禧太后信任,晚年將御膳房的食譜整理,令宮中的味道在厲家人府內代代相傳。

跟厲曉麟師傅合影

“以前我父親住的大宅,就有90多間房”。看過幾部“厲家菜“的紀錄片,當中一幕印象最深,是有位戴著帽子的厲家老人,以流利英語跟外國客人說道,“All the food is natural, absolutely no MSG!”這就是厲曉麟師傅的父親──厲善麟,出生於1922年,在大學學過化學、航空工程和建築,退休前是應用數學教授,閒時喜歡做菜。當時厲教授身處中國歷史轉折與動蕩的年代,住的是超越現今豪宅的概念,精通外語又多才多藝,其家族之顯赫可見一斑。

厲師傅在家中設置家宴

據說,清代皇帝的膳食,從乾隆以後開始鋪張,到了清末更是奢華,從味道、造型和數量,都達到歷史上的巔峰,據此推斷,源自晚清宮廷的“厲家菜”,料理水平可謂登峰造極,集結了漢、滿、蒙、回等多族菜系的精華。

宮廷菜的預備功夫,往往比烹調時間長,為了準備當晚的家宴,厲師傅便花上差不多一周處理食材。為皇帝每餐呈上過百道菜不足為奇,我身為平民百姓,當晚在厲家府上,吃上手碟、主菜、湯菜及甜食共18道,飽到喉嚨眼不用說,恐怕是一世難以忘卻的味道。單看菜餚賣相,確實跟一般高級食府的出品差不多,可是一入口細嚼,方知內裡玄機。

翡翠豆腐

在10品手碟當中,切底征服我的,也是慈禧太后最喜歡的菜式之一──翡翠豆腐。這種超乎想像的鮮、無以倫比的甜,風味細緻高雅,以為是用什麼珍貴食材製成,原來“翡”是紅油,“翠”則含毛豆、鮮貝、蔥跟薑,展示出以單純原味交疊出複雜層次的境界。

炒鹹食、翡翠豆腐、爐肉

爐肉

若追根溯源,有兩品不乏趣味典故。炒鹹食,以前是旗人(清朝時的漢人)過年吃的涼菜,材料是親民的胡蘿蔔絲、筍絲及芥菜絲,炒熟後放冰箱,從軟榻的口感還原爽脆,在沒有冰箱的年代,只能在冬天放在室外完成。看上去像廣東燒肉的爐肉,不管是做法或是口味,都不盡相同,在清代潘榮陛所著的《帝京歲時紀勝》就有記載,更是當時的中秋佳品。前者是醃完生烤,後者則是煮爛後烤,脆皮下是肉汁滿溢的鬆化肉質。

炸咯喳

鼓板大蝦、蝦子芹心、芥末墩

鼓板大蝦

在“厲家菜”不難找到老北京的味道。用豌豆麵做的炸咯喳,薄脆的表皮跟內裡的軟嫩,形成剛柔並濟的口感。酥脆的雞蛋皮,裹著豬網油及大蝦,又軟又爽,形似中國傳統京劇樂器鼓板,故而得名鼓板大蝦。芥末墩以大白菜捲成圓墩形,燙熟後抹一層芥末,入口清爽刺激,頓時胃口大開。

清蒸蛤什蟆

麻辣牛肉

糖醋排骨

其他還吃了清蒸蛤什蟆、麻辣牛肉、蝦子芹心及糖醋排骨。鋪排上橫跨酸、甜、苦、鹹、鮮、辣,高低起伏,有濃有淡,口感變化多端,配搭的變奏令味覺保持著新鮮感,真是喜歡。

講求原汁本味跟不勾芡的烹調方法

在皇帝的餐桌,不能沒有鮑、參、翅、肚等貴味。 “厲家菜”的出品,耐人尋味的不是優質食材,而是講求原汁本味跟不勾芡的烹調方法,所謂“廚師的湯,唱戲的腔”,就少不了時間與堅持的味道。

黃燜魚翅以翅水、黃油雞跟瑤柱熬製而成,絕不勾芡

誰說翅水腥臭要扔掉?又誰說只有金華火腿才能吊出鮮香?厲師傅的做法,完全顛覆我的認知,跟宮廷的做法一樣不計成本。黃燜魚翅的翅針粗長、根根分明不說,這種黃豔的湯色,醇厚的湯味,在悠長的甘鮮滋味中,居然嘗不到一絲火腿味。原來陌生的滋味,只靠翅水、黃油雞跟瑤柱熬製而成,絕不勾芡。

燕窩野意銀絲

燕窩的食法特別,在碗中的燕窩、雞絲及炸粉絲,淋上以燕窩原湯熬成的雞湯,名為燕窩野意銀絲。 3種咬感交織出層次趣味,特點是將燕窩的膠質發揮,令湯汁變得粘稠,將所有精華相融於湯裡,又不破壞爽滑水盈的口感。

原汁鮑魚

原汁鮑魚,所謂原汁指的是不勾芡,只用老雞湯慢火逼出鮑魚本身的色澤與真味,不像廣東人要下排骨和金華火腿。禾麻鮑魚煮至不只中間溏心那麼簡單,而是每一口都粘嘴,軟嫩中含彈性,醇厚的甘鮮毫無雜質,那清澈透亮的鮑汁味道,起到襯托而不蓋鮑魚鮮的作用。

爐肉燒花膠

至於花膠,厲師傅選上又厚又大的,像塊牛排,烹調理念貫徹原汁原味的特色,泡發4天后入雞湯烹煮,將膠質熬進湯汁,掛在口感細膩粘糯的花膠,還有墊盤的爐肉提香。厲害之處,是在清雅與濃醇中取得平衡,露出食材最含羞答答的一面,猶如鋪上一層神秘薄紗。

金勾百合油菜

葛仙米三鮮餛飩脊髓湯

吃過金勾(蝦米)百合油菜後,便上葛仙米三鮮餛飩脊髓湯,背後有這樣一大典故。相傳皇太子體弱多病,葛洪獻上擬球狀念珠藻治病,痊癒後皇帝為了謝他功勞,賜名“葛仙米”,顧名思義第一個字來自“葛”姓,而仙人老道,食材形似米粒,所以叫作“仙米”。不要少看這些小粒粒,其實內涵龐大,蘊含著海藻的鮮美,說得上是原生態的味精。

三不沾

燕窩綠豆水飯

飯後甜食有慈禧太后和魯迅喜歡的三不沾,因不沾筷、不沾盤、不沾牙而取其名,以蛋黃、澱粉、白糖、清水跟色拉油製作,比例最為重要,施用晃勺、撥、炒、拍、撳等等技法,講求眼明手快,火候控制。最神奇是從炒鍋裡出來,卻有清蒸的素雅效果,綿綿的口感,說不清像糕還是羹。接著上燕窩綠豆水飯,綠豆去皮煮熟變綿,梨子丁清爽,吃下那感覺,是舒坦啊。

厲師傅在家中廚房做出18道菜

人如其菜的厲曉麟師傅,看見他在家中廚房,就一個人慢條斯理、井井有條地做出雅而不俗、美而不豔的18道菜。他那清澈堅定的眼神,謙虛溫和的口氣,儘管穿上製服也不太像個傳統廚師,可能這就是流著正白旗人血脈的獨有氣質。回家前,有幸跟厲師傅做上專訪,談及他傳承“厲家菜”的點點滴滴,請看下回分解。(續)

 

料理風格:中國菜
網站: www.beijinglijiacai.cn
到訪:18年7月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