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posts

北京|厲家菜

專訪厲曉麟與他的宮廷厲家菜 (二)

中國 China, 中國料理, 北京 Beijing

大飽充滿歷史痕跡的“厲家菜”後,第一樣想到的,當然是關乎切身的口福問題。要知道,從清朝內務府大臣厲順慶整理出宮中食譜,到第四代厲曉麟從其父親手中繼承祖傳技藝,已經歷了逾百年的風霜,稱得上是文化遺產的“厲家菜”,以後的傳承到底何去何從?

溥杰題的“厲家菜”招牌

跟厲曉麟師傅合影

溥杰跟末代國舅(婉容弟弟)郭布羅潤麒

J:Jolli
L:厲曉麟

J:請說說厲家菜的歷史。

L:我們是正白旗人,曾祖父(厲順慶)在宮裡做內務府大臣,總管皇室宮禁大小事務,其中包括御膳房。要知道,有無能的皇帝,有不​​可治癒的皇帝,但是沒有不會享受的皇帝,不是你給他吃什麼就什麼,每個皇帝或太后都有自己的要求,比如慈禧不吃過3天的荔枝。內務府除了保護皇帝跟太后的飲食安全,避免中毒,還要試味和審批菜單,久而久之,曾祖父不只了解皇上跟宮中成員的口味,更對吃特別了解,之後將菜譜記在心上,也得問御廚細節,​​回家編寫整理,形成今天的厲家菜。其實,家裡從來沒有想過讓孩子當廚師,白旗人的小孩也不讓進廚房,是後來到了晚清民國,家父(厲善麟)開始在家裡做菜宴客,大家便幫著他做。到了1985年他64歲退休,才在北京羊房胡同11號開出一桌的私房菜餐館。

前英國駐華大使伊雲思

J:在羊房胡同11號的厲家餐館,牆上掛著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杰所題的“厲家菜”三個字,到底有什麼故事?

L:父親跟溥杰和婉容的弟弟是世交,有天在家中請他們吃飯,溥杰即興寫了“清宮御膳”4個字。當時父親說,“別這麼寫,我們不可能做出慈禧太后這個時候吃的東西,現在什麼都不一樣了”,隨之改題了“厲家菜”三個字。

英國已故前首相Edward Heath

J:當年您的太祖父厲順慶整理的食譜還在嗎?

L:文化革命時都沒有了,全部靠先輩口傳身授。就算在故宮裡的菜譜,很多已經遺失,何況當時的廚師行業不高級,大多數人不會寫字,會寫的都是大白字,也沒有今天的菜譜概念。比如,雍正某年某月吃了296頭半的乳豬,賬很清楚把半頭都記住,也寫上用料清單、廚師名字、什麼盤子等等,可是連分量跟步驟都沒有。

新加坡已故前總統黃金輝

J:厲家菜總共有多少道菜?

L:差不多有900道菜,可是現在能夠做出來的,就只有200至300道。因為很多材料都找不到,比如康熙皇帝喜歡游牧民族的特色菜品,當中有熊掌、鹿、豹、鴕、犀、虎、猴等野味,還有宮中規格的50斤豬,以皮薄、沒有奶味和瘦肥肉兼而有之見稱,當今環境與飼養方法不同,令以前的味道都無法完全呈現出來。

美國已故著名銀行家、慈善家兼總統顧問David Rockefeller

J:請說說你第四代傳承的經過。

L: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廚師,只是興趣,也沒有特意去學,在6歲時開始幫父親在家裡宴客時做菜,一點一點學,又經常在吃,到了1985年開餐館才真正每天去做,最鍛煉是在墨爾本開分店的時候。最主要,是以前爸爸天天講小時候跟厲家菜有關的故事,當時不以為然,長大後慢慢變成自己的一部分,潛移默化,自然而然去做這個菜,做菜時是過去回憶的回味。

前冰島總統Vigdis Finnbogadottir

J:對於厲家菜的傳承有何使命?

L:我覺得我們都快被淘汰,現在社會發展急速,10年前的東西現在已經陳舊,何況我們做的東西是100多年前的。若不是有古裝電視劇,現在的人可能也說不出清朝皇帝的名字。真的,現在不好做,宮裡的食材很講究,概念是以全國范圍去找,現在要用好的食材,很難得,也太貴,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懂吃。關於下一代的傳承,孩子都在國際學校唸書,喜歡不一樣的東西,我亦沒有天天在飯桌上講厲家菜的故事。要知道,某個東西的傳承,當中的文化傳承最為重要,所謂記憶的傳承,其實只是交給了你,但是能不能保留、保值,對這件事有沒有感覺,只能靠文化在背後支撐。

成龍、洪金寶、蔡瀾

 

料理風格:中國菜
網站: www.beijinglijiacai.cn
到訪:18年7月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