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不起到底有多少年沒有連續五個月待在老家,雖然恨不得疫情快點過去,可是也感恩它讓我接觸了慢生活 ── 從每天像瘋子般追趕著虛構的死線到空閒帶來的反思,換個步伐去用餐、閱讀、看電視、運動,甚至是呼吸,尋找以前忽略掉的種種,體會到生活和停頓中的美好,不再編藉口說擠不出時間學新東西。你會發現,原來危機變成轉機只需要決心和動力,說得大一點,心態決定一切。
既然香港政府繼續延長食肆下午6點後不准堂食的規定,我繼續下午兩三點到外面覓食,一來避開人流,二來將午餐和晚餐一併吃掉。西營盤有家料理小酒館「Bâtard」,隱藏在洋酒專賣店「The Fine Wine Experience」裡面,好玩之處是餐廳的酒單以零售價出售,風格圍繞著葡萄酒的療愈系料理,慢吃慢喝給味蕾恢復被速食催眠的味覺。
頭盤是冷天使細麵條配魚子醬和鹽昆布,最適合悶熱的天氣。 「Kaviari」的晶鑽魚子醬選得好,不像有些坊間的鹹得粗魯或有泥腥味,若是以白鱘(Paddlefish)魚子冒充的更是罪孽了!吃下麵條保留嚼勁,微微酸度帶出清爽,更平衡了魚子醬的鹹氣,加上紫蘇花的獨有芬芳,本來要豎起大拇指讚好,然而松露油下得狠。要解決人工化的單調氣味,來一口葡萄酒就好,尤其是當天的1990 Domaine Jean Tardy Nuits St Georges 1er Cru Les Boudots。
連續兩道海鮮。先來小魷魚配檸檬汁和歐芹,入口爽嫩並散發微辣的刺激,就差食材湧出的鮮美。再來火候一流的煎多佛鰨魚(Dover Sole),擠點檸檬汁淡化澎湃的黃油的香氣,讓氣質優雅的勃艮第葡萄酒顯得格外隨和。
自從「Belon」主廚Daniel Calvert的烤雞成為餐廳的招牌菜後,香港不少高級餐廳相繼跟風,可惜統統都是鞭長莫及,問題在於幾個關鍵點,包括肉質要鮮嫩多汁、皮要脆或爽、風味要自成一格,還有詞彙量貧乏時說的「雞有雞味」。 「Bâtard」用上本地黃油雞,用黃油、鹽及香料醃製一天,烤上一個半小時,製作擔得起皮脆肉嫩的老土說法,最讓人起勁是伴著噴香的雞油飯吃,相信佐以類似薑蔥油的蘸醬會令味道更為完整。
儘管「Bâtard」的料理有調整的空間,可是葡萄酒的賣大包價格實在吸引,氣氛輕鬆浪漫亦可圈可點。總之,要吃一頓帶有醉意、心靈滿足又捧腹離開的大餐,這處是值得試試的地方。
最後,記得不要讓疫情癱瘓生活,換個思路充實自己,在這裡為大家送上自己在學習及鍛煉的東西供參考,比方閱讀、烹飪、養生、種植、瑜伽、健身、語言、參加外國大學的線上課程、在「Master Class」的平台上吸收新知識,以及在Twitter、Instagram和Facebook等等社交網絡上自娛,最重要是多問候身邊的家人朋友,時間眨眼就過,絕不會有悶場,相信我吧!
評分: | 想起來就吃吃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料理風格: | 現代料理 / 酒吧 |
網頁: | https://batardhk.com/ |
地址: | 西環西營盤幹諾道西165-166號偉景閣地下E1-E2號舖A部份 |
價格: | $$$ |
到訪: | 20年8月4日、20年8月9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