覓食強迫症的人很多,但是沉迷到要去世界各地的星級廚房摘星、有沒有報酬不要緊、最重要是獻出綿薄之力、哪怕兩袖裡除星星之外別無所有,這種摘星奴,就確實罕見了。當中有位經常在我食記裡出現的流浪廚師A,其實真名叫Andy何靖,生於1989年,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曾經在多家米其林及《The Good Food Guide》的餐廳後廚打滾…
Blog posts
悉尼|Quay
比薩斜塔之宿命的三帽現代餐廳
為了悉尼海港大橋與歌劇院的壯麗景色以及羅曼蒂克的用餐氣氛,特意前往《The Good Food Guide》3頂帽子的“Quay”。結果,一艘大郵輪擋住風景,令人簡直猶如面壁思過,唯有指望主廚Peter Gilmore以出彩的料理彌補遺憾…
悉尼|Tetsuya's
來得太遲的世界知名學院食府
眼見能夠由餐廳變成學院的朝聖地也就寥寥可數,其中開業於1989年的悉尼“Tetsuya’s”,由現年59歲的日籍大廚和久田哲也(Tetsuya Wakuda)掌舵,時至今日,其獨特的法日融合風格,打開了異國飲食文化融合之門,繼而培養眾多廚師人才,對當今的創意料理有著深遠影響,貢獻良多,不過從今人的眼光來看,不免有停留在過去的輝煌之嫌…
墨爾本|Attica
澳洲風土人情寫照的三帽餐廳
澳洲墨爾本的”Attica”,戴上《The Good Food Guide》的3頂帽子,在《世界50最佳餐廳》排名32,被譽為澳洲第一餐廳。 2014年第一次光顧,印像不錯,事隔4年再訪,沒想到料理更上一層樓,主廚Ben Shewry在尋求突破之餘,卻不忘本地食材是本質的初心,以一點玩耍的手法,描繪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化的寫照…
悉尼|Six Penny
由內而外散發動情點的現代餐廳
悉尼戴上兩頂帽子的”Six Penny”, 主廚Daniel Puskas令人明白所謂Fine Dining的Fine,其實是內裡的高雅精緻,而非刻意靠水晶燈、魚子醬或鵝肝堆砌的悲劇。內涵的魅力,是由內而外散發的動情點,這種無法言說的生命力,比華麗的軀殼顯得坦然自若,卻鑄就了真正的美麗…
第 1 頁,共 1 頁